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
AG亚游·官方平台|火烧圆明园

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1:51    次浏览

火烧圆明园整理:十方火烧圆明园一、圆明园的兴建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(康熙四十八年),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。1722年雍正即位后,拓展原赐园,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、六部、军机处诸值房,欲以夏季在此“避喧听政”。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、改建之外,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,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。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。嘉庆朝,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,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。道光帝时,国事日衰,财力不足,但宁撤万寿、香山、玉泉“三山”的陈设,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,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。圆明园在满清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,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、杰出的营造技艺、精美的建筑景群、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,被誉为“万园之园”,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誉为“理想与艺术的典范”。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,文物被劫掠,同治帝时欲修复,后因财政困难,被迫停止,改建其他建筑。八国联军之后,又遭到匪盗的打击,终变成一片废墟。二、文明的冲突古代中国“天下一统”观念认为,中国是世界的中心,皇帝为天下共主,所有国家都是中国的属国,所有人见到皇帝都必须磕头表示臣服。但西方国家来到中国后,其者拒绝磕头,而且还要长驻北京。公使驻京必然导致觐见皇上,而对皇上不行跪拜之礼将在事实上促使“天下一统”观念的遭到破坏,而这种“天下一统”观念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接受,与儒家“礼治”思想的结合,就汇成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合法性的主要源泉。这种农业文明下产生的观念,必然不被已经步入工业文明的英国、法国所接受。满清政府与英法两国激烈交涉的主要焦点是“公使驻京”一项,被清方列为谈判中最重要的事件。今天被人们所看重的利益,如开放外贸口岸、允许外国人内地旅游、协定关税、保护传教士、赔款、领事裁判权等等,对满清皇帝来说,都是可以随意处置的小事一桩,双方很快就在这些小事上达成了协议。后来,皇帝还提出以向西方商人全免关税等更多优惠来换取英法两国取消“公使驻京”的要求。因此,拒绝公使驻京,就成了皇帝维护其外交的第一道防线。当这道防线被英法联军强大火力突破之后,皇帝又在“亲递国书”条文上设置了第二道防线,即使西方公使驻京,但不“亲递国书”,皇帝也不用与他们照面,自然不会涉及到磕头与否的问题。此前美国公使到达北京之后,清方坚持由他人代表皇帝接受了国书,但在通州谈判的最后关头,英方在照会中坚持要向皇帝亲递国书,把磕头问题直接端上了谈判桌。 当时英方提出递交国书一项,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,并没有考虑到满清政府的特殊国情。当满清政府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,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。他们毫不理解磕头一事维系着满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公开证明,就像皇帝弄不明白选票就是西方政府合法统治的公开证明一样。他们反而怀疑皇帝拒不接受国书里面包藏着巨大的阴谋,更加顽固坚持要亲递国书。直到战后,满清政府才明白过来,这只是西方各国的通常作法,并没有特别要为难皇帝的意思,而且英法联军虽然在谈判中坚持要亲递国书,却并没有打算为此事开战。双方背后都没有阴谋,只是由于双方互相猜疑对方,而又没有有效的沟通手段,从而导致了战争的发生。三、谈判破裂通州谈判破裂之后,按照事先的部署,清方当场拘禁了以巴夏礼为首的英法谈判使团共39人,押送北京,以“叛逆罪”投入大牢。给巴夏礼等人定下的罪名,再好不过的说明了满清王朝所坚持的“天下一统”观念之荒谬。他们仍然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满清王朝的属国,因此,英法联军对中国的进攻并没有被看成是侵略、入侵或是战争,而是被当作是“叛乱”;满清政府对英法开战则被理直气壮的宣布为“剿夷”、“讨逆”。满清政府一直把巴夏礼看着英法联军的最高统帅,根据“擒贼先擒王”的传统计谋,他们在通州谈判另外怀有的一个目的就是诱擒巴夏礼,期望巴夏礼就擒之后,英法联军群龙无首,必定自乱,然后乘机大举进剿,稳操胜券。当天中午,英法联军4000人就与清军精锐僧格林沁部近万人在通州张家湾交战,结果清军惨败。数日后双方在通州八里桥再次交战,英法联军约6000人大败清军精锐约30000人。皇帝闻讯后如惊弓之鸟,宣布“朕今亲统六师,直抵通州,以伸天讨而张挞伐”,然后从圆明园苍皇出逃。而由于满清将英法使团视为叛逆,因而也采用了对待叛逆的方式进行处置。在被监禁的39人当中,有21人被虐待致死,18人存活下来。据说那21人死得非常惨,被关在圆明园中,双手被捆,整日下跪,3天水米未进,手腕处被皮绳勒得生出蛆虫。据后来的幸存者回忆说,《泰晤士报》记者鲍尔比第4天死去,尸体在牢房里放置3天,后被扔到野地里,让野狗吃了。这一行为,为英法联军的侵略战争提供了合理的借口。此前,对侵略者而言,侵略中国的最大问题,恰恰在于没有合适的借口。四、火烧圆明园10月6日,击败僧格林沁的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。一开始“分赃”还显得有些秩序,成立了一个两国高级军官组成的“战利品委员会”,负责挑选出最好的物品呈送给法国皇帝和英国女王陛下,同时把最珍贵的物品保管起来,由联军日后平分。而后第二天,军官和士兵们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,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。当10月9日,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,这处秀丽园林,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。参与这场疯抢的人群中还有印度士兵和随军广东苦力,人数最多是当地的民众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曾编印了《圆明园》有很多资料记录了当时海淀一带,上万民众连日进圆明园抢劫,并有记录,在局势平息后从当地民众手中收缴回大量文物珍宝。洗劫事件迫使清政府屈膝退让,答应接受全部“议和”条件。正当择日签约时,英国公使额尔金和统帅格兰特,做出了让世人震惊的举措:下令火烧圆明园。他们的说法是,要报复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。而实际上,为了签定新的不平等条约,英法联军早就谋划要给清朝政府一个严厉的教训——摧毁紫禁城或者夏宫圆明园。额尔金经过几天深思熟虑,选择了圆明园为报复行动的目标。额尔金决定烧毁圆明园,而不是紫禁城,其实是另有深意的。额尔金认为紫禁城是中国政府所在地,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,为中国皇帝私有。“对中国皇帝的傲慢和违背国际法的行为,我们必须进行打击。我们要给后人留下复仇的永久记忆,让中国的统治者感到恐惧。”火烧行动的前几天,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,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:“任何人——哪怕地位再高——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,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。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,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。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,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。”1860年10月18日,三四千名英国远征军第一师从东门进入圆明园,有计划有步骤地烧毁圆明园。大火整整烧了两天,西北风将遮天蔽日的浓烟吹进北京城里,民房顶上积了厚厚一层灰烬。五、恢复重修圆明园还在熊熊燃烧之时,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?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。不久即分别与英、法、俄诸国签订了更加不平等的《北京条约》。咸丰皇帝听到圆明园被焚毁的噩耗之后,当场吐血,旧病复发,一年不到就死于热河。1860年的大火过后,圆明园的主要木构殿堂被毁,但是有很多在湖中、山上的建筑仍然完好无损,尤其是长春园北部的石质西洋建筑,除了顶部木梁遭火坍塌外,石质墙体和雕刻完好如初(有1870年的照片为证)。所有景区的山形水系、植被花木,大体都保存完好。据满清政府后来统计,整座圆明园中仍有四成景区受损不大。同治末年在慈禧太后主政下,进行了大规模的“择要重修”,拟修建筑达 3000余间,但终因财力枯竭被迫停工。不过当时经过修缮和重建而基本成型的园林建筑,不少于120座近千间1万多平方米。后来直至光绪朝中后期,慈禧太后仍未完全放弃重温圆明园旧梦,直到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她发动了“戊戌政变”之后才无暇顾及圆明园。六、彻底毁灭1900年随着义和团民变,八国联军攻入京津,帝后仓皇出逃,北京周边陷入了空前的无政府大混乱。土匪地痞即蜂拥而起,满清的八旗军队也趁火打劫,在八国联军之前,纷纷涌向圆明园进行哄抢。当八国联军侵占北京,西郊诸园都遭劫掠,在八国联军抢劫了新修复的颐和园之后,海淀周围的百姓和乱兵土匪也破门而入,对剩余的陈设宝器进行哄抢。而圆明园更是完全失去了控制,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,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、木桥的柱子、桩子锯断,用大绳拉倒,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。凡是完好的建筑一律拆毁,木料、石材、砖瓦都被运到附近的清河县集市中贩卖。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,交易繁忙,而园内则炭厂林立,树枝、树根全被烧成木炭。1911年辛亥革命后,末代皇帝溥仪逊位,圆明园仍属皇室私产,园内并住有太监看管,同时由步军统领衙门及中营官兵负责保护。但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,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,导致圆明园中的石料几乎被破坏殆尽。1928年,北伐胜利,北平特别市政府接管圆明园后,为了修筑高梁桥经海淀至玉泉山的石碴公路,北平市政府先后下令拆毁了圆明三园的4800米南墙和长春园东侧的全部虎皮石墙,砸成碎石以补石碴之不足。同时还组建了“清理圆明园园产事务所”,政府当局同意将园内的所谓“废旧砖石”变价批卖。1937年,北平陷落后,附近贫民因饥寒所迫,时往圆明园窃取砖石,伪市公署又出面设置砖石收集处。经过如此长期摧残,圆明园内终于被彻底毁灭。